Home » 五月, 2021 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entries posted in: 五月, 2021

2020 年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研究報告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生活習慣已成為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全球70%的人過早去世。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雖然與遺傳基因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但最重要的是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睡眠習慣等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活習慣的養成期,也是決定個體未來健康的重要時期。許多成年期疾病的形成正是青少年時期生活習慣隱患的暴露或疾病的繼續。因此,中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對提高個體生命質量、減少成年期疾病發生有著重要意義。 爲了解本澳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特征,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在近期開展了是次“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以其通過調查研究,瞭解澳門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概況,並以此為基礎,向本澳政府及相關部門、社團、家長提供數據、意見和建議,致力為澳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提升做出貢獻。 下載:2020 年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研究報告

澳門中學生自我認同對其生涯決策的影響調查研究報告

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identity)一詞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是個體與一個人有情感聯繫的最初表現形式。1958年,著名心理學家埃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的“認同”(identity)概念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同一性發展理論(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他認為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是一個複雜的內部狀態,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認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時期不斷探索和承諾的結果,通過探索和承諾,個體可以在以後重要的認同領域(如性別、宗教、職業等)中獲得承諾和決策能力。如果個體不能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則出現自我認同危機,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或生活方向。 對於青少年而言,如果擁有較強的自我認同感,也就意味著他/她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例如,他/她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選擇什麼作為自己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等等。可以說,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因此,本澳中學生的自我認同對其自信心和生涯決策的影響是一個極具社會價值和研究價值的課題,對本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生規劃和未來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下載:澳門中學生自我認同對其生涯決策的影響調查研究報告

2020年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研究報告

“身份認同感”這一課題,某程度而言是指與在“身份認同感”方面具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有關的課題。常見的有新移民群體、少數民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等;以及生活於曾經出現主權問題、國家統一等問題的地方(如曾經為殖民地、曾經出現獨立、分離、統一事件的地區)的人群。在大中華地區,這一課題便是在後者所指的特殊的背景下產生。回歸祖國之後,港澳地區政府及社會經常提及的“國情教育”,便是和這一課題緊密相關的社會議題。 澳門經歷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統治,在地理上是華洋雜處的繁華都市,在文化上是東西匯集的繽紛舞臺。因此,澳門既有其地方身份,有澳門人的故事,但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澳門亦有其中國身份,澳門人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故事。 對澳門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的“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延續性課題,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歷時13年,共開展8次(分別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掌握了一系列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十餘年來小規模的開發型研究的積累,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澳門情況的關於“身份認同感”課題的研究系統,從而向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社團各界提供數據以及建議,致力為提高及完善澳門的國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下載:2020年度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報告20201227

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現況調查研究報告2020

校園欺凌(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隨著當代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校園欺凌在網絡上的蔓延呈上升之勢。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是通過電子渠道(特別是互聯網和移動電子設備)進行的欺凌,如在網絡上通過資訊、言論、郵件、照片/視頻/音頻、社交媒體和網站等進行的欺凌。各國對於網絡欺凌的定義略有差別,目前廣泛認同的網絡欺凌的定義是:“一個群體或個人使用電子形式,反復和一再地針對不服從自己的受害者的一種攻擊性的故意行為。”由於網絡欺凌可以匿名行事,在地點和時間上都不設限,因此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更廣泛。 鑒於網絡欺凌發生的廣泛性和嚴重危害性,近年來,本澳愈來愈重視針對網絡欺凌的教育工作。為了解澳門學生遭受網絡欺凌的情況,從而加強相關校園宣導,協助制定輔導及教育方案,同時呼籲家長、學校及社會相關人士注意使用網絡衍生的問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於2020年9-10月間開展了“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現況調查”。通過是次調查,我們以期瞭解本澳學生的對網絡欺凌的認知情況,以及本澳學生在網絡欺凌方面的現狀、感受和影響,從而為本澳教育部門、各學校和社團的反網絡欺凌的教育工作和干預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本澳各界對網絡欺凌的認知、宣傳和引導提供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下載: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現况調查研究報告

2019年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研究報告

“身份認同感”這一課題,某程度而言是指與在“身份認同感”方面具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有關的課題。常見的有新移民群體、少數民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等;以及生活於曾經出現主權問題、國家統一等問題的地方(如曾經為殖民地、曾經出現獨立、分離、統一事件的地區)的人群。在大中華地區,這一課題便是在後者所指的特殊的背景下產生。回歸祖國之後,港澳地區政府及社會經常提及的“國情教育”,便是和這一課題緊密相關的社會議題。 澳門經歷數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統治,在地理上是華洋雜處的繁華都市,在文化上是東西匯集的繽紛舞臺。因此,澳門既有其地方身份,有澳門人的故事,但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澳門亦有其中國身份,澳門人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故事。 對澳門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的“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延續性課題,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歷時12年,共開展7次(分別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掌握了一系列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十餘年來小規模的開發型研究的積累,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澳門情況的關於“身份認同感”課題的研究系統,從而向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社團各界提供數據以及建議,致力為提高及完善澳門的國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下載:2019年度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報告

《澳門新視角》第27期

在防控疫情與經濟復甦的雙重交織下,這個特殊之年已然過去多半。期間改變了世間頗多生活、生產乃至生存的模式,也催生了人們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更多思索。本期文章涵蓋的八篇文章,四篇為法律範疇,分別探析了《港區國安法》的制定和內容比較、跨境反腐敗追贓中缺席審判制度和實踐、內地與港澳行政法治協調以及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憲製保障的梳理;另四篇為經濟和社會範疇,依次是針對澳門多元經濟的總體分析及以遊艇旅遊業為例的個案研究、對澳門社區教育現狀與展望探討,及對高質量的長期競爭優勢的綜述。願讀者諸君在這特別的時光坐看文章。 《澳門新視角》總編輯    劉成昆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7期

《澳門新視角》第26期

2020年新春伊始,我們就迎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在這特殊的時期,我們倍感生命和健康的可貴,也更覺團結和守護的重要。本期《澳門新視角》刊載了八篇文章,其中有三篇與應對疫情相關,主要探討為應對突發公共災難或公共危機,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社團建設和金融債券發行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此外,還有幾篇其他主題的文章,包括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錯誤司法鑒定的預防、澳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作用以及澳門博彩相關股票的月份效應研究等。主題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希望諸位作者的思考和探索能為各位讀者帶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和啟示。 《澳門新視角》副總編輯        江 華 二〇二〇年四月,澳門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6期

《澳門新視角》第25期

澳門剛從國慶七十周年的喜悅中走來,即將迎來回歸二十周年慶。“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我們在這期《澳門新視角》刊載的八篇文章,內容上涵蓋廣泛,包括回顧了澳門走過的二十載歷程的特區政府施政情況、市民獲得感調查;亦有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區域合作問題;以及港澳的國民意識與澳門的法治建設、社會保障和產業營銷等多元主題。希望為諸位讀者提供更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更佳的閱讀體驗。 《澳門新視角》總編輯    劉成昆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5期

《澳門新視角》第24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 5.6 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 7000 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國家在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同時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邁上新台階。相信未來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將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而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為澳門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帶來發展新機遇。 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的鼓舞,《澳門新視角》的會員、朋友,以及各方的學者研究熱情高漲,學術思想活躍,為本期刊物提供多篇佳作。 其中,丁相元的《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建設中珠海機場定位與發展淺析》,以及馮澤華、詹鵬瑋合寫的《粵港澳大灣區智慧環境保護的行政法路徑》,對於建設大灣區的議題,極具針對性;而高勝文的《“一帶一路”:中國的機遇、挑戰與發展策略——基於國際關係的視角》,以及劉丁己的《物聯網的發展、應用與挑戰》,則在有關“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範疇,提出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新觀點、新思想。 此外,本期還有諸多作品都十分應景。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功,將會助力推動國家統一事業,李燕萍以《“一國兩制”下海峽兩岸統一發展模式的思考》一文來為我們深入剖析;經濟的繁榮是支持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重要因素之一,張少鵬的《博彩稅與政治穩定: 以澳門特別行政區博彩業發展爲例》為我們揭示這個道理;國家安全是保障我們成果的基石,庄真真寫作的《澳門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歷程及發展展望——紀念《維護國家安全》頒佈十週年》恰如其分。當然,趙琳琳的《論刑事訴訟中錯誤陳述的類型及成因》,以及鄞益奮的《澳门特區青年政策評估》也都令到本期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飽滿。 對於各作者和秘書處的辛勤勞動,在此,本人再一次表示謝意! 《澳門新視角》總編輯 邱庭彪教授 二〇一九年初夏,澳門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4期

《澳門新視角》第23期

秋高氣爽,丹桂飃香。這是澳門最美好的季節,小城裏在舉辦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充滿了活力。給《澳門新視角》的投稿也一如以往,十分踴躍。此次出版,我們選擇了九篇不同範疇的論文,内容涵蓋面非常廣,希望能夠給各位讀者提供更加多元的研究成果。等下一期刊物出版的時候,澳門也將迎來回歸二十周年慶,我們將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多方位的解讀。敬請期待! 《澳門新視角》副總編輯     龐川  教授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下載:澳門新視角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