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大學生 澳門青少年研究 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entries filed in: 大學生 澳門青少年研究

“2023澳門大學生深合區發展意向”調查研究報告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出台的近兩年時間裡,深合區建設不斷推進,通過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有關部門更推動深合區深度對接澳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為澳門居民在深合區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深合區的快速發展不僅助力澳門更快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上新台階,而且為澳門大學生搭建了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構建了更廣闊的優質發展平台。

2022年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

“身份認同感”這一課題,某程度而言是指與在“身份認同感”方面具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有關的課題。常見的有新移民群體、少數民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等;以及生活於曾經出現主權問題、國家統一等問題的地方(如曾經為殖民地、曾經出現獨立、分離、統一事件的地區)的人群。在大中華地區,這一課題便是在後者所指的特殊的背景下產生。回歸祖國之後,港澳地區政府及社會經常提及的“國情教育”,便是和這一課題緊密相關的社會議題。

澳門經歷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統治,在地理上是華洋雜處的繁華都市,在文化上是東西匯集的繽紛舞臺。因此,澳門既有其地方身份,有澳門人的故事,但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澳門亦有其中國身份,澳門人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故事。

對澳門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的“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延續性課題,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歷時15年,共開展9次(分別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2年),掌握了一系列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十餘年來小規模的開發型研究的積累,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澳門情況的關於“身份認同感”課題的研究系統,從而向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社團各界提供數據以及建議,致力為提高及完善澳門的國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2022年,主辦單位開展第九次“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希望通過再次的調查研究,瞭解中學生們更多的想法和訴求,以提供及時更新的統計資料。文獻搜索方面,在澳門地區除青研和學聯於之前八次的調研結果外,並未發現有與此課題相關的較爲系統的研究。香港方面有一些類似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但因為港澳地區的歷史、社會等情況的不同,也難以作出具體的引用和比較。因此,是次調查研究以過去幾年的調研為藍本,同時依據現實狀況和新的研究需要,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修訂。

2022澳門中學生夢想調查研究報告

夢想是一個人對未來的期望,是一個人心中努力想要實現的目標,有時等同於理想和抱負。夢想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虛幻性,但正是由於它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能使人產生為之奮鬥的驅動力,從而帶動個體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滾滾向前。可以說,夢想是個人進步、國家富強、人類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場長跑,中學時期就是這段里程的初始階段。如果一個人在中學時期擁有和明確自己人生的追求和夢想,他將有可能依託夢想產生巨大的內驅力,不負青春韶華,憑藉自己的堅韌和努力,令自己的夢想得到實現,令自己的人生之路更有意義。 下載:2022澳門中學生夢想調查研究報告

2022澳門中學生深合區認知度調查研究報告

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橫琴方案》的出台,進一步為助力澳門更快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灣區,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量級的戰略支撐。對於澳門而言,《橫琴方案》有利於構建琴澳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上新台階。對於澳門居民而言,《橫琴方案》讓橫琴延伸成為澳門居民安居樂業的最佳最近目的地,對接澳門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鼓勵澳門青年就業創業,營造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橫琴方案》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勾勒了可期的前景,而且為澳門青少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2021澳門中學生升學意向調查

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深入發展教育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極大拓寬了本澳青少年的教育和發展空間;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更提出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澳門特區政府在致力於自身教育建設,制訂澳門人才發展戰略的同時,更支持青年創業創新發展,協助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交流和生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隨著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的時移境遷,本澳高中學生面臨的升學環境也悄然發生著改變,高中生的未來升學選擇,既對其個人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也對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為了解本澳高中生對於未來升學意向及現時需求,為他們更好地提供合時且合適的服務,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和澳門青年研究協會開展了2021年度“澳門中學生升學意向調查”,以期通過調查研究,兼與2019年調查數據的對比分析,向澳門政府、教育機構、社會服務機構等提供意見和建議,為本澳青少年教育和發展做出貢獻。 下載:2021澳門中學生升學意向調查

2021澳門中學生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研究報告

2021年9月5日、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和“《前海方案》”)。兩個方案的出台進一步為助力香港、澳門更快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灣區,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量級的戰略支撐。對於澳門而言,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疫情陰霾下的澳門經濟負重前行,增長乏力,《橫琴方案》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勾勒出嶄新藍圖,為澳門破解空間局限、探索發展新路徑、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了重要動力,對於在“一國兩制”下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切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重要意義。從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再到2021年《橫琴方案》、《前海方案》的發佈,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更為澳門青少年的未來提供了新空間和新機遇。 澳門中學生將是未來參與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力軍,他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知情況和未來發展意願亦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為此,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主辦,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受託研究,在繼“2018澳門中學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知調查”、“2019澳門中學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之後,又於是2021年11月開展是次“2021澳門中學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研究人員在過往問卷的基礎之上,根據現時的新形勢與新變化進行適當調整,以期通過關於本澳中學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知情況和發展意願的持續性調查研究,以及相關數據的分析、對比和解讀,向澳門政府、教育相關部門、學校、社團等提供意見和建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少年發展作出貢獻。 下載:2021澳門中學生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研究報告

2021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的關聯調查研究報告

青少年期是個體迅速成長與變化的時期,此時人類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變均極為顯著,並且影響著個體的心理適應。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之一便是建立自我認同,而此認同即奠基於個體在生理和心理改變,包括外表、思考和感受的轉變。自我形象,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外表或容貌的看法、認識和評價,自我形象的建構是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相當重要的一環,也是個體自我表徵和自我評價中很重要的方面。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負面評價往往會造成各種身心適應的問題,諸如飲食困擾、社會焦慮、憂鬱、性功能障礙和低自尊等。而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青少年的外在形象,從而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認知有重要的影響。 爲了解本澳中學生的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的認知,進而研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於近期開展了是次“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由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受託研究,以期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澳門中學生的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認知,亦透過本研究調查本澳中學生對於好發於青春期的飲食障礙(厭食症與暴食症)的認識程度,並以此為基礎,向本澳政府及相關部門、社團、家長提供數據、意見和建議,致力為澳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提升做出貢獻。 下載:2021飲食習慣與自我形象的關聯調查研究報告

2020 年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研究報告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生活習慣已成為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全球70%的人過早去世。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雖然與遺傳基因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但最重要的是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睡眠習慣等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活習慣的養成期,也是決定個體未來健康的重要時期。許多成年期疾病的形成正是青少年時期生活習慣隱患的暴露或疾病的繼續。因此,中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對提高個體生命質量、減少成年期疾病發生有著重要意義。 爲了解本澳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特征,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與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在近期開展了是次“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以其通過調查研究,瞭解澳門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概況,並以此為基礎,向本澳政府及相關部門、社團、家長提供數據、意見和建議,致力為澳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提升做出貢獻。 下載:2020 年澳門中學生日常生活習慣調查研究報告

澳門中學生自我認同對其生涯決策的影響調查研究報告

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identity)一詞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是個體與一個人有情感聯繫的最初表現形式。1958年,著名心理學家埃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的“認同”(identity)概念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同一性發展理論(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他認為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是一個複雜的內部狀態,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認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時期不斷探索和承諾的結果,通過探索和承諾,個體可以在以後重要的認同領域(如性別、宗教、職業等)中獲得承諾和決策能力。如果個體不能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則出現自我認同危機,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或生活方向。 對於青少年而言,如果擁有較強的自我認同感,也就意味著他/她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例如,他/她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選擇什麼作為自己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等等。可以說,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因此,本澳中學生的自我認同對其自信心和生涯決策的影響是一個極具社會價值和研究價值的課題,對本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生規劃和未來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下載:澳門中學生自我認同對其生涯決策的影響調查研究報告

2020年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研究報告

“身份認同感”這一課題,某程度而言是指與在“身份認同感”方面具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有關的課題。常見的有新移民群體、少數民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等;以及生活於曾經出現主權問題、國家統一等問題的地方(如曾經為殖民地、曾經出現獨立、分離、統一事件的地區)的人群。在大中華地區,這一課題便是在後者所指的特殊的背景下產生。回歸祖國之後,港澳地區政府及社會經常提及的“國情教育”,便是和這一課題緊密相關的社會議題。 澳門經歷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統治,在地理上是華洋雜處的繁華都市,在文化上是東西匯集的繽紛舞臺。因此,澳門既有其地方身份,有澳門人的故事,但作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澳門亦有其中國身份,澳門人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故事。 對澳門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是一項極具社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的“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延續性課題,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歷時13年,共開展8次(分別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掌握了一系列相關數據。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十餘年來小規模的開發型研究的積累,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澳門情況的關於“身份認同感”課題的研究系統,從而向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社團各界提供數據以及建議,致力為提高及完善澳門的國民教育水平作出貢獻。 下載:2020年度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報告20201227